教学管理
  首页 >   本科教学 >   教学管理 > 正文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实施细则(试行)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28日 07:36 作者: 审核: 校对: 来源: 浏览次数:

毕业要求评价是通过系统、形成性和合理的评价,将毕业要求落实到每门课程和每位教师,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保证毕业要求达成的重要手段,为规范我校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特制订本办法。

一、评价对象

评价对象是本学院各专业每一届当年所有取得毕业证书的毕业生,针对12条毕业要求,逐项进行评价,考查其“毕业要求达成度”。

二、评价机构及职责

由各系组织毕业要求达成度自评工作,由专业类建设委员会指导并审定。

三、评价周期

毕业要求达成评价评价周期一般为1年(当年毕业当年评价),应保证每一项毕业要求,每届学生都在一个周期内得到评价,评价时间为评价当年6月。

四、评价方法

采用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即基于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法、基于问卷调查的毕业生定性评价法。分别从教师考察学生、学生自我认可和用人单位三个视进行评价。

定量评价采用教师考察学生的视角,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结果反映了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定性评价从学生自我认可和毕业生用人单位认可两个视角,采用在线问卷调查法进行间接议价。两种方法三个视角,其评价结果都反映了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指导持续改进。

(1)基于课程目标达成度的定量评价法

评价依据:本专业所有支撑毕业要求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结果。每门课程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见“1、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及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机制”。

实施步骤:

①将毕业要求指标点量化和落实到所支撑课程上并进行合理性评估;

为实现对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的定量评价,需要对各条毕业要求所落实的课程进行权重分配。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深入讨论,确定了每门课程的支撑权重。课程的支撑权重值的确定依据为:

a. 支撑某毕业要求二级指标的所有课程权重之和为1;

b. 按对毕业要求能力达成的贡献程度进行赋值。能较多锻炼该能力的课程赋较高的值;

c. 参考该课程的学时数和学分数进行赋值。学时多和学分高的课程考虑赋较高的值。

②根据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结果,按以下公式计算第l项毕业要求的第k项二级指标的评价值

其中:n指支撑该二级指标的所有课程门数。

第l项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值

为该毕业要求分解的所有二级指标评价值的最小值,即:

其中:N为第l项毕业要求分解的二级指标数。

③对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以便指导持续改进。

(2)基于问卷调查的毕业生定性评价法

评价依据:毕业生问卷反馈结果。

评价方法:问卷调查实际是被访问者的主观自评,但相对教育教学单位来说是一个客观认定。

①毕业生问卷调查自我评价法。毕业要求的二级指标形成一个问题,每个问题有五个选项,分别为“优、良好、一般、较差、很差”,分别量化为分值5、4、3、2、1。根据每个学生的问卷结果,采用加权平均计算得到第l项毕业要求的第k个二级指标的自评分

。公式如下:

本指标点被调数指有效填写问卷调查表的毕业生人数。

本专业认为所有毕业要求一级指标分解的二级指标具有同等重要性,对某项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评价由该二级指标点最低值确定。

五、数据采集、合理性审查及使用

直接评价的数据来源为各门课程考核材料,不同类别课程的评价方式和内容不同,具体评价标准由课程负责人在教学大纲中细化。评价数据的主要来源如下:

理论课程(含实验):试卷、作业、报告、实验、答辩、平时以及相应的成绩;

实习实践类课程:报告、平时过程记载、答辩及相应的成绩;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开题记录、外文翻译、指导过程记录、论文及其成果、指导教师评阅成绩、交叉评阅成绩和答辩成绩等。

间接评价方法数据来源主要为毕业生、用人单位、校友、行业专家等渠道获得的调查反馈信息,主要来源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

其中,教学过程所形成数据要求是对全体学生,对毕业生调查参与度要求达到60%及以上。

六、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反馈

各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小组根据基于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成绩分析法和应届毕业生调查问卷法的评价结果,分别形成《基于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统计表》和《基于应届毕业生调查问卷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统计表》,并针对每一条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持续改进的意见与建议,形成《***专业***届毕业生毕业要求达成度分析报告》。

依照持续改进机制,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小组将《报告》及时反馈给各教学环节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并用于培养计划(包括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设置等)、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实施等方面的持续改进。

关闭